

7月20日,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衍景教授一行三人不辞山高路远,冒着磅礴大雨莅临沙坪沟钼矿考察指导工作。
在沙坪沟项目部,项目负责人张怀东工程师详细介绍了钼矿床的发现历程、矿床地质特征、找矿经验以及工作进展等情况。在听取汇报的同时,陈教授时而点头微笑,时而讨论交流。他说,秦岭-大别造山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钼多金属矿产地,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别山北麓陆续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钼矿床。2006年以来,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根据斑岩型成矿系列理论,选择金寨县沙坪沟开展钼矿普查,逐步取得了岩体上部围岩全岩矿化的新认识,探明钼矿资源量大于50万吨,是继河南商城县汤家坪大型钼矿之后在大别山东段(安徽境内)找矿的又一重要突破,从而对我们现有找矿模式和找矿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金寨县沙坪沟钼矿的发现与河南栾川、东沟钼矿及汤家坪等大型超大型钼矿虽有很多相似性,但其钼矿化主要在钾化带中富集,且厚度巨大(最大厚度大于900米)、品位如此之富(矿床平均品位0.17%),这在国内已知的斑岩型钼矿床中极为少见,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接着,陈教授对现场的技术人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动力学机制、碰撞造山带流体迁移与成矿、斑岩型钼矿一般特征及成矿背景,又对秦岭-东大别造山带斑岩型钼矿成矿规律进行系统总结。现场的技术人员都很珍惜这次地学“大家”的考察指导机会,自始至终全神贯注的认真听讲、记录。陈教授还对大家提出的野外找矿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了解答和交流。
这次地学“大家”的“指点”,开阔了技术人员的思路,对沙坪沟钼矿更好的开展工作、我队地质找矿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图文:尚群)